咨询热线

13564909756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​从极寒到高温:冷热台如何重塑实验温度控制?(解开 “极寒与高温共存” 的技术谜题 —— 从科研痛点看冷热台的突破)---(连载二)

​从极寒到高温:冷热台如何重塑实验温度控制?(解开 “极寒与高温共存” 的技术谜题 —— 从科研痛点看冷热台的突破)---(连载二)

发布时间:2025-11-14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9

从极寒到高温:冷热台如何重塑实验温度控制?(解开 “极寒与高温共存” 的技术谜题 —— 从科研痛点看冷热台的突破)---(连载二)

       在上一期连载中,我们聊到了科研人员在温度控制中常遇到的麻烦:想做深低温实验却找不到合适的设备,换个高温测试又得重新换仪器,好不容易凑齐设备,数据却总因温度波动不准。很多读者留言问:“同一台设备怎么能又冻到接近液氮的温度,又能烧到让金属软化?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需求,技术上怎么做到不打架?”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说说传统控温设备的 “短板”。在冷热台出现前,实验室里做温度相关实验,基本是 “一台设备管一段温域”:想测 - 80℃的实验,得用专门的低温恒温槽,温度再低就只能靠干冰,还没法调温;想做 300℃以上的高温测试,又得换加热台或马弗炉,后者控温精度还特别差。这种 “拼凑式” 方案,麻烦一箩筐:

一是温域 “断档”。比如想做从 - 100℃到 400℃的连续温变实验,传统设备根本接不上,要么放弃深低温,要么放弃高温;二是切换 “费时间”。从低温换高温,得先拆制冷模块、清理残留的冷却液或干冰,再装加热部件,前后要 1 个多小时,期间样本温度跑掉好几度,之前的数据全白费;三是精度 “跟不上”。低温设备勉强能做到 ±0.5℃,高温设备就只能到 ±1℃,稍微精密点的实验,比如测芯片低温电阻、观察酶活性,这点误差就足以让结果作废。

而冷热台能解决这些问题,核心不是简单把 “冰箱” 和 “烤箱” 装在一起,而是靠 “制冷”“加热”“温控” 三个系统的 “默契配合”—— 比如传统设备切换温域要手动换模块,冷热台靠内部程序就能自动切换;传统设备控温靠 “大概调”,冷热台靠实时反馈精准控温。这一期,我们先聚焦最关键的 “制冷系统”,看看它是怎么实现 - 190℃极寒,还能兼顾精度和安全的。

制冷系统:以液氮为核心,实现深低温的三大关键设计

要达到 - 190℃的深低温,普通制冷方式根本没用 —— 压缩机制冷最多只能到 - 50℃,干冰虽然能到 - 78.5℃,但温度固定死,还没法精细调节。液氮是目前zui靠谱的深低温冷源,沸点能到 - 196℃,冷量又足,但用液氮制冷也有难题:一不小心就会让温度骤降,冻坏样本;温度分布不均,样本一半冷一半热;还得担心液氮漏了、用完了,或者压力太高炸了。

     

这款冷热台的制冷系统,就是靠三个关键设计,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了:既能稳定输出 - 190℃的低温,又能精准控温,还能保证安全,让科研人员不用再盯着设备 “心惊胆战”。

1. 精准控冷媒:让冷媒 “按需供应”,避免温度忽高忽低

冷媒的冷量特别强,要是过多,温度会 “断崖式” 掉到 - 196℃,样本可能直接冻裂;要是过少,冷量不够,温度又升上来,实验白做。所以,“控制冷媒量” 是制冷系统中相对重要的问题 —— 实现按需供应。

冷热台靠 “专用控冷媒” 和 “高精度温度传感器” 配合,实现了这种 “按需供应”(具体技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来电沟通021-35050386)

          微信图片_2025-11-14_092858_069.png



     具体的 “实时反馈、快速调节” 的机制,让温度波动能稳定在 0.1℃以内,不用再担心数据因为温度飘了而不准。

      微信图片_2025-11-14_092929_708.png



 2. 缓冲传导:给冷量 “踩刹车”,保护样本不被 “冻伤”

直接把液氮怼到样本旁边,后果会很严重 —— 样本局部会瞬间冻到 - 196℃,形成 “冷斑”:比如生物样本的细胞会直接冻裂,高分子材料会冻出裂纹,金属样本会变脆。这样一来,不仅实验数据不准,样本也废了,还得重新做,浪费时间和成本。
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我司采用了特殊工艺处理(欢迎来电沟通),让冷量慢慢、均匀地传到样本上,

通过特殊工艺设计,确保各冷热台各地方的温度差能控制在0.5℃以内,样本不会再出现 “一半冷一半热” 的情况,同时既能让冷量传得更均匀,又不会在低温下和金属粘在一起,后期维护的时候好拆。

之前做过对比测试,没进行特殊工艺设计的时候,平台中心到边缘的温差能有 5℃,试用特殊工艺后,温差直接降到 0.5℃以内,满足大部分精密实验的要求。

3.  安全防护:三重保障,不用再担心液氮出问题

用液氮zui让人担心的三件事:液氮用完了没发现,实验做到一半停了;液氮汽化产生压力,管子炸了;设备太冷,空气中的水汽凝在上面结冰,又滑又容易短路。冷热台的制冷系统,针对这三件事做了三重防护,让科研人员能安心做实验,不用总盯着设备看。采用动态监测、平衡保护和防护策略,确保使用冷热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,设备上结一层冰,擦也不是,不擦又滑,还担心冰化了水渗进电路里。    制冷系统的核心价值:从“能制冷”到“好用、安全地制冷”  总结一下冷热台的制冷系统,它zui大的突破不是 “能做到 - 190℃”,而是把 “深低温” 和 “精准、安全、好用” 结合在了一起:传统液氮制冷设备,要么只能做到低温,但温度控不住,样本容易坏;要么安全措施不到位,用着提心吊胆;要么操作麻烦,得专门有人盯着调。而这款冷热台的制冷系统,靠精准控冷媒解决了 “温度不准” 的问题,靠特殊工艺设计解决了 “样本冻伤” 的问题,靠三重防护解决了 “安全隐患” 的问题 —— 让深低温实验,从 “小心翼翼、反复试错” 变成了 “设置好参数,等着出结果”。比如以前做深低温实验,得有人盯着温度表,时不时手动调一下液氮的量,生怕温度跑了;现在只要在屏幕上设好目标温度和降温速度,设备自己就能完成,中间不用管,科研人员能腾出时间做别的事。以前换样本的时候,总担心碰到设备冻手,现在外壳不结冰,平台边缘还有保护,安全多了。


下一期连载(2-2),我们会接着聊冷热台的 “加热系统”—— 看看它是怎么做到 600℃的高温,还能和制冷系统无缝切换,不用再手动换设备的。要是你做实验时也遇到过高温控温不准、冷热切换麻烦的问题,下期内容一定能帮到你,敬请期待!

 

          

联系我们

上海蔡康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顺达路98弄南翔现代企业园41号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
  • 联系人:李宁
  • QQ:653191730
  • 公司传真:021-65310155
  • 邮箱:sales@caikon.com

扫一扫 更多精彩

微信二维码

网站二维码